開學一周來,筧橋小學的教師群一直都很熱鬧,大家討論的主題總是繞不開“雞蛋”。“昨晚,我們班家長發(fā)了視頻,孩子在給雞蛋唱歌”“我班有個女生,晚上抱著雞蛋睡覺”“可惜,我班昨天破了5顆蛋”……原來,開學第一天,筧橋小學校長童雅琴給學生布置了一項特殊任務——做一周的“蛋爸蛋媽”。
1800顆雞蛋,從此走上了不同的“蛋生”……
每顆蛋都有出生證明
學生大呼當“家長”不容易
上周五,記者走進筧橋小學207班,看到不同的“蛋寶寶”。有的“住”進了毛絨包里,雞蛋邊上填滿了棉花,整個毛絨包被學生掛在了脖子上;有的住進了一個塑料盒里,盒子里面塞滿了毛巾碎片。在學生眼里,每一顆雞蛋都是有生命的,它們不僅有名字、出生證明,還有自己的表情、性格和衣服。
“看,我的蛋寶叫米銳思。因為小雞喜歡吃米,我希望它思維敏銳。”男生鄧仕維靠近記者,小心翼翼地打開胸口掛著的“南瓜燈”一層層掀開碎布,一顆畫有紅色小禮帽的雞蛋,靜靜地躺在里面。還沒到5秒,鄧仕維馬上輕輕地將拿出來的碎布繼續(xù)蓋上去。嘴上還不忘介紹:“趕緊蓋上,小心摔了。這些碎布,都是從媽媽舊衣服的袖子上剪下來的,我一共疊了17層。”
學生們還喜歡給蛋寶賦予一定的性格,而這性格多半隨他們自己。鄧仕維晚上不太容易入睡,他認為自己的米銳思也睡不著覺,每天晚上他會吹竹笛哄睡;女生綦妙的床頭放著一個大熊,她覺得很有安全感,晚上睡覺時她就把雞蛋放到大熊的懷里,“因為大熊會保護蛋寶”。
這個特殊的任務,讓孩子們真切體會了當“家長”的滋味。拿著手里怕磕,抱在懷里怕化,就連上廁所都得隨身攜帶。207班女生葉研鈺,將蛋寶放在一個粉色的小絨包里。除了晚上洗澡摘下,其他時間一律掛在脖子上,包括睡覺時間。葉媽媽曾擔心女兒睡不安耽,勸過幾次,但葉研鈺依然堅持。“我主要擔心弟弟趁我睡著,偷偷玩我的蛋。”葉研鈺告訴記者,弟弟很喜歡自己的蛋寶,每天放學回家,他都要看下蛋寶、摸下蛋寶。
各學科老師結合課堂教學
潛移默化地進行德育教育
當然,并不是所有學生都如葉研鈺這般幸運,“破蛋”的依然不少。就拿207班來說,45個學生,拿到蛋寶的第一天,一共破了5顆。因為學生太難過,班主任徐永艷允許他們繼續(xù)認領一顆雞蛋,完成接下來的任務;第二天雞蛋又破了5顆,而到了第三天,學生們越來越小心,沒有“破蛋”記錄。
通過護蛋,學生身上有了變化。徐永艷發(fā)現(xiàn),課間孩子們鬧騰瞎跑的少了,三五成群討論護蛋心得的多了。“尤其是有幾個小男生,特別有當爸爸的姿態(tài),似乎也多了一份責任心。”除此之外,筧橋小學各學科老師,也利用“護蛋”這一德育活動,結合學科知識,開啟課堂教學活動。
其實,早在2010年,杭城就有小學組織學生“護蛋”,進行生命教育。這幾年來,越來越多的學校嘗試這類模式,比如學軍小學紫金港校區(qū)、筧橋小學。“我就是想讓孩子們開開心心來上學,在玩樂中學到東西。”正如筧橋小學校長童雅琴所想,“護蛋”活動學生都很喜歡,學生們也有了“小大人”的姿態(tài)和責任心。童校長透露,接下來學校相關部門還要進一步論證,預計引進可以孵出小雞的雞蛋和孵蛋器,讓孩子切實感受到一個生命是如何誕生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