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古厝〉序》中提出:“保護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傳統(tǒng)風貌和個性”。作為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的承辦地,福州立足古厝特色,以“世遺大會”為契機,將福州古厝的影響力與城市發(fā)展機遇緊密結合。閩都古建筑是福州歷史文化的實證,福州市委宣傳部特別推出“喜迎世遺大會,走進閩都文化”系列報道,邀請福州本地專家學者講述福州故事,傳遞閩都文化。今天推出第四篇,敬請持續(xù)關注。
《始于福州的兩次糧食革命》
作者:曾筱霞
“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們是這樣形容福建的地理環(huán)境的,生動而貼切。在面山環(huán)海的福建,不乏碧海青山,不缺山珍海味。然而,可耕作土地的稀少所帶來的糧食短缺一直是困擾這個備受山海恩寵區(qū)域發(fā)展的歷史問題。
誰也料想不到就在這個全國耕地問題最突出的區(qū)域,引爆了中國歷史上的兩次糧食革命,其爆發(fā)點就在福州。
一
當歷史進入唐五代時期,長期的政局動蕩讓北方的耕地養(yǎng)活大量人口已經勉為其難,而且當時北方以種植小麥為主,單位面積產量也較低。雖然早在距今7000多年的河姆渡遺址中便發(fā)現(xiàn)了稻谷,但原生稻種產量低,又不耐旱,顆粒干癟,種植范圍極小。中華大地被糧食產量所困,文明的發(fā)展受到束縛。
為了躲避戰(zhàn)亂,大量人口涌入福建,人多地少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聰明的閩人很早就懂得通過貿易,憑借海外交通及水陸便利的優(yōu)勢,從江浙、江西甚至海外等地進口糧食以解燃眉之急。
然而,糧食進口始終治標不治本,特別是在全國普遍糧食短缺的情況下,通過貿易獲得糧食非常有限,不能保障民生必須的糧食持續(xù)可控的供應。
要么盡可能地開拓耕地,要么在有限的耕地中提升產量。這是內發(fā)性解決福建本土糧食問題的根本渠道。前者受到客觀地理環(huán)境的限制,要實現(xiàn)根本性突破非常困難;反而是后者,成為閩人突圍的目標:除了引進北方先進的勞動生產方式之外,尋找高產的作物品種成為閩人在“舟行四海、貨通天下”商旅中自覺自發(fā)的“額外使命”。
到了五代末至北宋初年,福建商人在“占城”(今越南)這個地方,發(fā)現(xiàn)了一種優(yōu)良稻種——“占城稻”。他們觀察到這一盛產稻米的地區(qū),農民耕作極為粗放,在土地上隨意撒種,任其自然生長,既無灌溉設施,更無精心呵護,稻米產量不僅多,品質也相當穩(wěn)定。難道僅僅是因為越南的水土好?或者說是稻種本身的生命力頑強?如果將這種水稻帶回人多地少的家鄉(xiāng),是不是能夠讓家鄉(xiāng)的人民吃上飽飯?于是這種良種水稻便跟著商人的海船沿著海上絲綢之路來到了福州。
由于史書上沒有明確的記載,沒有人知道,到底是誰在哪個確切的時間通過何種方式將占城稻引入福建。我們只知道,占城稻只是當時閩人所引進不計其數(shù)的海外物種中,最為成功的嘗試之一。
我國原有稻種,從插秧到成熟,要經過150天左右,秧苗在苗床還需要1個月。而占城稻因為耐旱且早熟,從苗床移植到稻田后,只需要百天就能收割,此后經過改良,成熟期更加縮短,最快五十幾天就可以收成。一年可以“二熟”,在有些地方甚至是“三熟”,極大地提升了單位畝產量。更重要的是占城稻適應性強,“不擇地而生”而且耐旱耐澇,生命力非常頑強。
很快的,占城稻在福建地區(qū)迅速推廣開來,使得福建的糧食緊缺問題得到了有效的緩解。這一稻種引起了宋朝最高統(tǒng)治者宋真宗的重視,他先是以珍貨從原產地占城獲得了20石的稻種,在皇宮后苑中試種,組織皇室和官員參觀。宋代僧人文瑩撰《湘山野錄》中記錄了這一說法:“真宗深念稼穡,聞占城稻耐旱、西天綠豆子多而粒大,各遣使以珍貨求其種。占城得種二十石,至今在處播之。”《湘山野錄》寫作于公元1068~1077的熙寧年間,距占城稻引進和推廣時間不久,只約60年,有一定的可信性。很顯然試種的結果,讓宋真宗非常滿意,秋收后他還特意宴請大臣品嘗占城稻所炊制的米飯?!端问?middot;真宗本紀》載:大中祥符六年(1013)九月丁酉“出玉宸殿種占城稻示百官”。天禧二年(1018)冬十月庚子“御玉宸殿,召近臣觀刈占城稻”。天禧四年(1020)冬十月,又“召皇子、宋室、近臣玉宸殿觀稻,賜宴”。還特意做了七言的《占城稻頌》來贊美這種海外良稻。宋真宗的所作所為,足見他對占城稻引進和推廣工作的重視。氣候學的研究表明,我國歷史上存在著明顯的旱澇變化,氣候由公元900年前后的濕潤多澇災迅速轉變?yōu)楦珊刀嗪禐?。特別是原本富庶的江南地區(qū),也面臨干旱的挑戰(zhàn)。面臨江南地區(qū)的旱情,宋高宗有意將占城稻作為應對天災的有利武器。
占城稻雖好,然而是否有必要從占城以高價收買稻種呢?是否能就近取種?
慶幸的是,此時占城稻已經在福建的土地上順利扎根。占城稻不擇地而生的頑強生命力,加上閩人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使得這種外來稻種得以蓬勃生長。福建已經打下了向全國推廣占城稻的基礎,只待統(tǒng)治者的一聲號令。
于是宋真宗下令從福建取種推廣到遭遇旱情的江、淮、兩浙區(qū)域?!端问?middot;食貨志》記載:“帝(宋真宗)以江、淮、兩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給三路為種,擇民田高仰者蒔之。”李時珍《本草綱目》卷23的有關說法也表明了這一基本情況:“秈似粳而粒小,始自閩人得種子占城國,宋真宗遣使就閩取三萬斛,分給諸道為種,故今各處皆有之。”
占城稻在唐末五代傳入福建, 借助政府政策的春風很快地播撒在長江流域。隨后在宋政府的主導下向北擴散,優(yōu)良品性使其成為長江流域占主要地位的糧食作物,而伴隨著地理環(huán)境不同,相繼演化出繁多的新品種。所以,占城稻對長江流域稻作系統(tǒng)產生深遠的影響。“北小麥,南水稻”——中國糧食作物的基本格局,正是從北宋自福建推廣占城稻以來形成的??梢哉f,中國的稻作文明正是從占城稻的引進和推廣開始而進入了新階段。
除了長江流域之外,占城稻還廣泛地種植在山東到廣東、廣西的大片干旱貧瘠的土地上,為這些地區(qū)的人民帶來福音,一度還作為古代中國地方政府出糧和入稅的重要糧食品類。北宋年間,我國的氣候經歷了一個由澇轉旱的演變過程,宋代對占城稻的引進可以看作是對氣候轉旱的一種有效應對。
這次農業(yè)革新意義非凡,被公認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糧食革命。唐朝鼎盛時期,中國人口大約5000萬。而到了12世紀初北宋徽宗時期,中國人口超過了1億。糧食和人口的增加,對于古代農業(yè)國家來說,就意味著國力的增強,文明的昌盛。另一個重要意義是,占城稻推廣扭轉了自古以來中華大地上人口北多南少的局面,國家的經濟重心就從黃河流域過渡到了長江流域。
民間有一種說法:北宋咸平元年(998),宋朝派遣使者到越南,旅居越南的福州華僑,向宋朝使者進獻了占城稻的種子10石,帶回福州試種,獲高產。這種稻谷在宋朝被稱為“黃占”,宋朝福州是全中國最早種植占城稻的城市。這種說法無法得到史料的佐證,但至少反映了福州在占城稻傳播史上的重要地位。
早在漢代,福州東冶港便是中國與中南半島(當時交趾七郡,包括今越南、柬埔寨等地)交通往來的核心區(qū)域。《后漢書·鄭弘傳》記載,東漢建初八年(83),“舊交趾七郡貢獻轉運,皆從東冶泛海而至”,說明當時交趾七郡向中央王朝貢獻的路線是由海路在福州東冶港登陸,再經陸路轉運到京都洛陽去。
福州港是中國和越南、柬埔寨等地往來交通的核心樞紐港,占城稻絕對有可能經由福州港進入八閩。成書于公元1182年的《淳熙三山志》作為南宋傳世地方志佳作,翔實地記錄福州當?shù)氐厍?。《淳熙三山志》對占城稻的記載是所有同類史書中最為具體的,它明確記載了占城稻還分為早、晚稻,早稻有六種,晚稻則有十種。不同的占城稻有不同的風味,適合不同區(qū)域的種植??梢姰敃r福州人不僅廣泛種植占城稻,而且對其品種進行了多樣化的采集,在實踐過程中對不同品種的占城稻的口感、生長習性、種植要求等進行了非常詳細的觀察研究。因此可以肯定,福州是占城稻最早進入中國并成功栽培的區(qū)域之一。
宋真宗下令從福建取種,然后分三路向江、淮、兩浙區(qū)域推廣。作為當時福建首府的福州,自然是這項指令執(zhí)行中心。進行海外作物的推廣絕非易事,光大中祥符五年(1012),政府就從福建一次取種(占城稻就達)三萬斛。在古代,“一斛”相當于“一石”,1斛有10斗,1斗相當于現(xiàn)在的2升,3萬斛相當于現(xiàn)在的60萬升。還有另一種算法,宋代1石相當于120宋斤,約為現(xiàn)代的76公斤,三萬斛則相當于現(xiàn)代的228萬公斤。無論哪種算法,三萬斛都是非??捎^的數(shù)量。這么龐大數(shù)量的稻種,必須從福建各地征集,然后進行統(tǒng)一調配,把這些從八閩各地征集的稻種,分配交付給江淮、兩浙地區(qū)的相關部門。除了征集稻種,福州官員還必須詳細地記錄占城稻的生長習性、種植方式,以便于其他地區(qū)農民的學習和傳播。在此基礎上,才出現(xiàn)了對占城稻有著最詳細記載的《淳熙三山志》。
來自福建各地的稻種在這里調配然后輸往江淮、兩浙區(qū)域;同樣地,來自福建各地的占城稻試種經驗在這里得到總結提升,經過整理后,輸送到中國的其他地方。福州在占城稻的推廣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樞紐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福州是中國第一次糧食革命的始發(fā)區(qū)。
占城稻的引入,對于福州人而言還有其他的重要意義。
“手里有糧,心里不慌”。占城稻的引進和栽種,擴大了水稻的種植面積,把原本不適合種植糧食的土地變成了可種耕地,有效地緩解包括福州在內的福建廣大區(qū)域的糧食問題。福建人民,特別是福州、莆田、閩南一帶的沿海人民,除了冒死出洋之外,還多了一種選擇。農業(yè),成為福州人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北宋崇寧三年(1104),福州開始收取田稅,福州田稅占全福建賦稅總收入的六分之一。
二
占城稻所帶來的“現(xiàn)世安好”,只是暫時性緩解了中國糧食問題。到了明朝中葉,隨著人口的增長,缺土少糧的問題再一次制約中國歷史的前行。
這時候,占城稻所帶來的紅利,基本上被不斷增長的人口消耗殆盡。要養(yǎng)活更多的人口,光靠小麥和水稻已經力不從心。為難關頭,還是閩人再度挺身而出,他們不斷地向異域進軍,經商貿易的同時不放棄尋找能為饑荒黑幕帶來曙光的新物種。
這一次,他們付出生命與鮮血的代價,從兇悍的西班牙殖民者手中盜取“生命之糧”。
陳振龍,生活在明萬歷年間的福州海商,和他的先輩一樣,遠離故土,來到當時處于西班牙殖民統(tǒng)治之下的呂宋島(今菲律賓馬尼拉)經商。
西班牙人占領了呂宋,他們通過橫跨太平洋的大帆船貿易帶來了南美的白銀。他們用這些奪自南美人民的白銀與中國海商(主要是福建商人)進行貿易,交換中國的絲綢、瓷器、漆器等。
在福建被稱為“番薯”的農作物,正是西班牙人掠奪南美白銀的副產品。他們將原產于南美的紅薯、馬鈴薯、玉米等作為壓艙物,運到菲律賓。在菲律賓的土地上,這些南美作物蓬勃生長,成為當?shù)厝酥匾澄铩?/p>
到這里的福建商人見到番薯容易繁殖而且產量大,想到了地少人多的家鄉(xiāng)人經常處于饑荒的陰影之下,如果能將番薯帶回故鄉(xiāng),是不是就能夠解決故鄉(xiāng)非常緊迫的糧食問題?
當時西班牙政府不允許紅薯、玉米、馬鈴薯之類的作物出口,違者處死。
在陳振龍之前,不少閩商冒著生命危險期望將這些有可能緩解故鄉(xiāng)饑荒的“生命之糧”偷運出呂宋,都無法順利實現(xiàn)。
陳振龍經過深思熟慮,將薯藤絞入吸水繩中,躲過了西班牙殖民者的層層搜查,渡海由漳州月港回國,后帶回福州培植。
紅薯是一種高產的作物,薯塊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和多種維生素,適應性強,抗旱,耐堿,抗逆性強,喜溫暖、多光而不耐霜凍,是一種易于保收的作物,特別適應福建不太適合種植五谷雜糧的紅土壤。就算是海邊鹽堿化嚴重的貧瘠沙地,紅薯也能頑強地扎根并結出豐碩美味的根莖。
番薯在福州試種成功,適逢閩中大旱,五谷少收。遠道而來生命力頑強的紅薯在這次的災荒中填飽了很多災民的肚子。隨后陳振龍促其子陳經綸上書福建巡撫金學曾,大力推廣紅薯種植,目的是解決閩人缺糧問題。金學曾是一個有頭腦的官僚。他一開始并不盲目相信地瓜的神奇,更擔心在福建本土栽種不活。當下“即覓地試栽。俟收成之日,果有成效”,這才決定在全省推廣種植。金學曾還在陳經綸所獻《種薯傳授法則》基礎上,寫成中國第一部薯類專著《海外新傳》。書中對紅薯的生長習性、傳播路徑、種植要求都做了詳細的記載,是對紅薯引進過程和種植經驗的高度總結。
福建人感激金學曾對這種救命糧的大力推廣,將這種原名為“朱薯”的食物改稱為“金薯”;因其由外國引進,故又稱“番薯”。道光年間(1821~1850),何則賢等士紳在福州烏石山建先薯祠,祀巡撫金學曾,附祀長樂陳振龍及其子孫。其后“先薯祠”廢。1957年,福州市政府于“先薯祠”旁新建“先薯亭”,至今仍在。
福州作為最早試種番薯的地區(qū),以福州為中心,番薯藤蔓延伸,覆蓋了整個福建紅土帶。時人文獻:“遍地皆種,物多價廉,三餐當飯而食,小民賴之。”當鄭成功船隊為臺風所困、下令在澎湖籌糧時,糧官楊英告訴他,當?shù)?ldquo;唯有番薯”。
和占城稻一樣,番薯最先在福建引種,然后再全國推廣。明末,番薯已在華南地區(qū)廣為種植,并逐漸向北推廣。但是由于明末清初的戰(zhàn)亂影響,番薯的栽培技術傳播比較慢,直到康熙時期,番薯栽培技術才傳遍全國。乾隆五十年六月(1711)庚寅諭軍機大臣等:“閩省地方向產番薯一種,可充糧食,民間種者甚多。因思豫省近年屢經被旱……番薯既可充食,又能耐旱,若以之播種豫省,接濟民食,亦屬備荒之一法……著傳諭軍勒渾,即將番薯藤種多行采取,并開明如何栽種澆灌之法,一并由驛迅速寄交畢沅,轉飭被旱各屬,曉諭民人依法栽種。”和占城稻一樣,番薯在中國的推廣也得到了最高統(tǒng)治者的大力扶持。
當紫紅的番薯花在華夏大地上遍布開花之際,象征著中國第二次糧食革命的火種遍地點燃。
番薯的傳入,改善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條件,也改變了中國的歷史。不擇地而生的番薯,可以在水稻、小麥不能種植的山地耕種,而且番薯的種植反過來改良了土壤,使原來貧瘠的土地變成了可耕種的土地,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中國的可耕地面積。番薯的引入不僅可開發(fā)新的耕地,還可以與小麥、高粱等其他作物進行混種和間隔種植,豐富了中國耕作制度的內容,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糧食的畝產。不到百年的時間,番薯已經成為東南紅土帶“民生賴以食”“旱潦兇歉賴以生”的主要食物。
郭沫若曾頌揚陳振龍“此功勛當?shù)帽壬褶r”,并非言過其實。早在清嘉慶年間,臺灣詩人黃化鯉就寫了一首贊頌番薯的詩:“熊掌龍?zhí)悴⒂忻?,勻勻禹甸種初成。自從海外傳佳植,功用而今六谷爭。”詩人將番薯與“熊掌龍?zhí)?rdquo;并稱,與農業(yè)“六谷”并列,足見對其高度肯定。
和番薯同時期自南美傳入中國的作物,還包括馬鈴薯、玉米等。和“番薯”一樣帶有“番”字的海外物種還包括“番石榴”、“番茄”(西紅柿)、“番蔥頭”(洋蔥)、“番木瓜”(木瓜)等,它們往往是在明清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而帶有“胡”字的物種(胡蘿卜、胡桃、胡瓜等)則往往是在漢唐時期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在中國文化中,異域物種的命名往往暗示了其傳播途徑。
這些來自大洋彼岸的南美作物,在華夏大地上扎根繁衍,推動了中國農業(yè)史上的第二次糧食革命,解決了制約中國人口發(fā)展的糧食問題,為中華帝國的穩(wěn)定和繁榮做出不朽貢獻。
引進新作物上,引爆兩次古代中國糧食革命,福州人敢為天下先的勇氣讓自己在生存的挑戰(zhàn)面前獲得了先機。
番薯和占城稻都是福建人從海外網羅進中國的作物,它理所當然成為福州人餐桌上的主食,而它所滋養(yǎng)的不僅僅是福州人的胃,更滋養(yǎng)了福州人的精神。
引進占城稻為福州人民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溫飽問題的解放,更重要的是,農業(yè)的發(fā)展為福州人帶來更多可以選擇的生活方式。人們可以安定下來耕讀,在農耕之余讀書。五代后兩宋福州經濟文化的爆發(fā)式增長,某種程度上也與占城稻有關。“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出沒于風波無定的海洋,那種強烈的不安全感,被占城稻推動農耕文明的腳踏實地所中和,福州人的海洋性格也融入了更多來自農耕文明的平和與圓融。
而番薯的引進,是福州人再一次在饑荒面前強有力的自救。從蹈死不顧的西班牙殖民者手中盜取的不僅僅拯救炎黃子孫于水火之中的物種,更是一種不甘妥協(xié)、頑強進取的精神傳承。包括福州在內的所有福建人對這種從海外帶回國內的不起眼的作物情有獨鐘:自言從小吃地瓜(番薯別名);自嘲自己的語音帶有“地瓜腔”。番薯那種不擇地而生的頑強生命力,與福建人四海為家、愛拼會贏的精神氣質高度吻合。在無數(shù)的困境中,無數(shù)的福建人一邊啃著地瓜,一邊鼓勵著自己,闖過了一道又一道的難關,駛向下一個成功的港灣。
責任編輯:趙睿
- 福州市政協(xié)舉辦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專題委員講堂2021-06-30
- 福州屏東中學屏北分校擬新建一棟體藝綜合樓2021-06-30
- “慶祝建黨百年·黨史學習教育”攝影藝術作品展開展2021-06-30
- 福州倉山區(qū)教育系統(tǒng)舉辦黨史宣講大賽2021-06-30
- 福州市不動產登記線上查資料服務正式開通2021-06-30
- 福州市直機關“奮斗兩個一百年”文藝作品展開展2021-06-30
- 晉安慶祝建黨100周年演講決賽舉行2021-06-30
- 福州晉安鼓山鎮(zhèn)茶會社區(qū)舉行兒童黨史故事演講比賽2021-06-30
- 福州倉山區(qū)先鋒村黨委:先行先試勇爭先 奏響強村富民新樂章2021-06-30
- 福州晉安象園街道為困難群眾發(fā)放生活物資2021-06-30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國網連江縣供電公司:7月1日起連江縣3.5萬用2021-06-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