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福州新聞
分享

中秋臨近,生蠔肥美。眼下,連江生蠔界的“白富美”——三倍體牡蠣大量上市,銷往福州等各大市場。

中秋臨近 連江5萬多畝牡蠣豐收銷往天南地北

連江官塢村三倍體牡蠣豐收。連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生蠔界“白富美”上市

牡蠣又叫生蠔,是世界第一大養(yǎng)殖貝類,因富含蛋白質等營養(yǎng)元素,故有“海中牛奶”之稱。三倍體牡蠣有三組染色體,不能繁殖,由現代生物技術培育而成,因肉質更白嫩、口味更鮮美,有生蠔界“白富美”的美譽。

眼下,在福州牡蠣重要養(yǎng)殖基地的連江縣,5萬多畝牡蠣喜獲豐收。在官塢村2000多畝三倍體牡蠣規(guī)?;B(yǎng)殖區(qū),漁民每天起早摸黑,打撈牡蠣,呈現一派繁忙的秋收景象。

每天一大早,林哲同等漁民駕船來到定海灣養(yǎng)殖牧場,將吊養(yǎng)在海里的一串串三倍體牡蠣打撈到船上,然后運到碼頭邊,進行分揀、清洗、包裝、過秤,最后銷往市場。目前,三倍體牡蠣深受市場青睞,品相好的價格為1公斤14元左右。

“除了福州本地市場,我們的牡蠣還賣到全國各地,北到山東,南到廣東。”林哲同告訴記者,他們牡蠣受歡迎有兩個原因:一是定海灣地處閩江與敖江入海口,水質優(yōu)良;二是相比傳統牡蠣,三倍體牡蠣生長速度提高30%以上,個頭大、品質好,且一年四季都能上市。

連江縣海洋與漁業(yè)局工程師王為剛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傳統牡蠣一畝產量在2噸或3噸,畝產值在4000多元;三倍體牡蠣一畝能達到4噸,產值在2萬元,相當于原來的5倍。

據連江縣海洋與漁業(yè)局統計,目前連江漁民養(yǎng)殖的牡蠣主要分布在定海灣、羅源灣、松蘆灣以及黃岐半島外圍海域,面積達5萬多畝,產量達18萬噸,其中深遠海養(yǎng)殖的三倍體牡蠣面積達1萬多畝,產量有4萬多噸。

“蠔”經濟多點開花

三倍體牡蠣養(yǎng)殖、上市,是海上福州及海上福建建設的一個縮影。福建是我國重要的水產養(yǎng)殖大省,牡蠣、大黃魚等大宗養(yǎng)殖良種規(guī)模化育苗供應量保持全國第一。

據統計,2021年,全省牡蠣養(yǎng)殖面積達3.7萬公頃,產量達211.2萬噸,均居全國第一,從業(yè)人員10多萬人,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其中,我市產量達54.92萬噸,約占全省四分之一。

記者從福建省海洋與漁業(yè)局獲悉,除了養(yǎng)殖三倍體牡蠣外,我省還創(chuàng)新實施種業(yè)“芯片”工程,培育出貝殼金黃、顏色絢麗,生長速度快、品質高的“金蠣1號”等新品種。

為了推動“蠔”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我省還在全國首創(chuàng)牡蠣產業(yè)“生態(tài)+”模式,探索出一條牡蠣殼變廢為寶的新路。在詔安等地,用牡蠣殼研制生產出土壤調理劑等新型生物改良材料,可廣泛用于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重金屬污染水土改良、水產養(yǎng)殖、環(huán)保建材等眾多領域。

而在連江,牡蠣殼成了打卡點。“我們修建官塢生態(tài)停車場時,將牡蠣殼、鮑魚殼等進行廢物利用,如圍欄就是用牡蠣殼制成的,實用又環(huán)保,還為市民和游客打造了一處網紅打卡點。”筱埕鎮(zhèn)政府工作人員介紹。

相關助讀

牡蠣的“前世今生”

中國是牡蠣的故鄉(xiāng),早在2000多年前,福建等沿海地區(qū)已掌握了牡蠣養(yǎng)殖技術。

記者從福建海洋與漁業(yè)局了解到,除了作為餐桌美食,牡蠣還可以用于建房與建橋。

據了解,福建沿海一帶的海風帶有鹽分,紅磚易受腐蝕,而用牡蠣殼制造的墻體不易腐蝕,也不滲水,有著“千年磚,萬年蚵”的美譽。因此,牡蠣殼也被用來建造房屋,如泉州的“蚵殼厝”。“蚵”為閩南方言,即牡蠣。

此外,古人建橋會采用種蠣固基法——利用牡蠣其石灰質貝殼能附著于石塊間繁殖生長的特性,在橋基與橋墩上養(yǎng)殖牡蠣,使其聯結成堅固整體,起到加固石橋的作用。(記者 鄭瑞洋 通訊員 吳其法)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上杭臺灣農民創(chuàng)業(yè)園代表曾廣豐:生技“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