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木蘭橫跨起長虹——追憶莆田東圳水庫建設歲月
如今的東圳水庫具有灌溉、防洪、發(fā)電、航運、養(yǎng)殖、游覽等作用,是福建省大型水庫之一,是莆田市的“大水缸”和生命線工程。 許武 攝
海峽網(wǎng)6月20日訊(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林愛玲)1958年6月,莆田舉全縣之力,開工建設東圳水庫。
今年是東圳水庫開工建設61周年,如今,站在東圳水庫紀念館群雕前,耳邊仿佛還能聽到大壩上建設者們此起彼伏的號子聲,那是黨群齊上陣的嘹亮號角,也是一幅黨和人民凝心聚力、魚水相融的動人畫卷。
上周,東圳水庫及東圳水庫紀念館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東圳水庫建設親歷者、見證者,當年水庫廣播站播音員林西庚。一庫清潭澤民生,櫛風沐雨一甲子,今年79歲的她與我們共同重溫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重溫“團結協(xié)作、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東圳水庫精神。
林西庚老播音員發(fā)現(xiàn)已故丈夫柯德馨年輕時在庫區(qū)工地的照片。 林愛玲 攝
集結建壩
“這里是東圳水庫廣播站,我是播音員林西庚。”
1958年暑假,18歲的高中女學生林西庚在當年的莆田縣城廂鎮(zhèn)里畫著宣傳板報,那時,能歌善舞的林西庚準備考音樂老師。然而,鎮(zhèn)里的一個通知卻改變了她的人生。
那時,全國上下大興水利,彼時的莆田,農(nóng)村基本沒有水利設施,沿海地區(qū)水源極其缺乏,平原地區(qū)卻又屢遭洪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經(jīng)濟發(fā)展受到嚴重制約。1956年秋季,莆田遭受了特大水災,當時縣委、縣政府決心治理水患,莆田因此迎來了修建東圳水庫的時機。
“東圳水庫政治部宣教科廣播站缺一名廣播員,鎮(zhèn)里推薦你去!”回憶當年自己被選為東圳水庫播音員時,林西庚高興了好幾天,毅然選擇放棄考音樂老師的念頭,那一年,東圳水庫工程建設當屬全莆田縣最大的事情了,能坐在廣播室里給數(shù)萬名筑壩工人廣播,“那是一項十分光榮的工作!”
1958年7月,莆田縣東圳水庫指揮部成立,中共莆田縣委第一書記趙永福任東圳水庫指揮部指揮,縣長原魯山、駐軍領導周連貴、副縣長許子斌、工程師高寶善任副指揮。在東圳水庫指揮部黨委統(tǒng)一領導下,莆田縣的13個人民公社,組建13個民兵團,大部隊組成了分工明確、目標一致的黨團指揮戰(zhàn)斗堡壘。“東圳水庫指揮部剛一成立我就來了,大壩上面不僅有民兵團政委、連隊指導員、共青團青年突擊隊等各黨團組織,還有婦女委員會、工地醫(yī)院、供銷社等機構,整個大壩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林西庚所在的廣播站要擔負起廣播新聞、工程建設實時動態(tài)、工地好人好事、安全宣傳等內容。
那時全國正值三年困難期,但是工地上數(shù)萬名干群,頂風冒雨,忍受著生活上的低標準和疲勞戰(zhàn),每天早出晚回,突擊時通宵達旦,心向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眾志成城的建設熱情感染著林西庚。
艱苦創(chuàng)業(yè)
“水漲一寸,壩高一尺,誓要高峽出平湖。”
2018年,東圳水庫紀念館正式開館,記錄了很多關于水庫修建時的點點滴滴,文物展區(qū),60年前建壩時用到的石夯、腳鉗、木滑輪等工具陳列其中,再現(xiàn)了當年物資匱乏時工人們用簡單的工具創(chuàng)造出奇跡的勞動場面。在一堆老物什中,林西庚發(fā)現(xiàn)了一個“老朋友”——一臺當年她們廣播時用的留聲機。
“那時候大家都沒有娛樂活動,每天廣播中都會穿插播放幾段莆仙戲、黃梅戲,有時候我們就在廣播站里表演快板。”林老指著留聲機笑著說,仿佛一切就像昨天剛發(fā)生一樣。“只有用留聲機廣播的幾分鐘時間才能休息片刻,有一次不小心打了瞌睡,磁條都走完后開始放‘滋滋滋’的雜音,整個大壩都聽到了,工地領導沖上來給我一頓罵。”這唯一一次的廣播事故讓林老印象深刻,“大家都在認真勞動,你在這里打盹,必須要批評!”嚴厲的訓斥聲言猶在耳,可見當年緊張嚴肅的工作氛圍。
東圳水庫于1958年6月動工,1960年4月竣工通水,只花了兩年不到的時間。“水漲一寸,壩高一尺,在缺乏大型機器的條件下,全憑著工人們齊心協(xié)力,夜以繼日的勞動和技術隊的專業(yè)保障。”林西庚回憶道,有條件大家分秒必爭地上,肩挑土、石,人力打夯;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工地掀起工具改造熱潮,大家自造獨輪車、膠輪車、土火車、木龍門架等革新運輸、吊裝方式,十幾個民工團你追我趕,斗志昂揚,伴隨著各種鼓勁口號,庫區(qū)工地就像大型的競技比賽現(xiàn)場。
雖然建設條件相當落后,但大壩的工程質量卻含金量十足。當年大壩指揮部一成立,省水電廳設計院就派出設計組駐工地及時修改工程設計,并設立“土工試驗室”,對有關材料進行物理試驗。“副指揮長高寶善工程師是出了名的嚴謹科學,對建壩時所需的紅黏土、沙子、卵石的使用量、比例要求十分嚴格,施工員每隔幾個小時都要檢測分析。”當年實時匯報工程進度也是林西庚的重要播報內容。資料顯示,1961年全省大中小型水庫檢查評比時,根據(jù)大壩沉陷量,位移以及施工中檢驗記錄,證實東圳水庫大壩質量優(yōu)良。
艱苦奮斗創(chuàng)偉業(yè),東圳水庫這個“大水缸”,攔河大壩長360米,高58米,頂寬8米,像一座巨大的屏障,橫亙在天馬、地龍兩山峽谷之間,攔住了自仙游九鯉湖奔流而下的溪水,形成一個面積10平方公里、庫容量達4.35億立方米的人工湖,灌溉了莆田12個公社共26萬畝旱地和沿海10萬畝海涂圍墾地。通過水庫攔洪,又可減少北洋片洪澇災害,在大旱缺水時可補充南北洋溝網(wǎng)水源,同時結合發(fā)電,水庫養(yǎng)殖,航運交通,并為莆田30多萬人提供飲水水源。
早期東圳水庫大壩施工現(xiàn)場(資料圖片)
奉獻青春
“壩在我在,絕不讓大水沖垮壩口!”
春風笑靨展英姿,軍民共筑山河固。珍貴的建壩場面定格在一幅幅珍貴的黑白老照片里,六十年過去了,回想起當年那場“突擊堵口”的驚險場面,林西庚依然難掩內心激動。
“那是1959年夏天,大壩即將合龍前突然下大暴雨,大水很快淹沒警戒線,情況十分緊急。為了堵住壩口,工地所有人員停止手上工作都趕來搶險,全縣麻袋都調集過來裝沙,大家拼命接力堵口。”當時,縣長原魯山在現(xiàn)場參與指揮,并發(fā)出“壩在我在,絕不讓大水沖垮壩口”的最強音。這鏗鏘有力的聲音至今深烙在林西庚老人心中。
歷經(jīng)驚險堵口,大壩終于保住了!當年全程參與搶險的林西庚事后高燒不退,留下了隱疾,幾十年里飽受類風濕疾病纏身。東圳水庫的順利落成離不開諸如林西庚這樣的建壩英雄的無悔付出。資料顯示,當年參與修建水庫的工人中,女性占了60%,她們不僅做著和男性一樣的工作,還身兼數(shù)職,有時還自編節(jié)目參與庫區(qū)慰問隊的演出,有的是工地醫(yī)生,有的是掃盲組老師……留下了庫區(qū) “十姊妹”、廣播姐妹花等動人故事。
最憶是青春,奮斗路上有苦也有點甜。因為工作關系,沒上工的時候林西庚需要到各宣傳口收集先進事跡等匯報材料,也因此有機會認識了她后來的愛人,時任東圳水庫指揮部黨委機關報《東圳小報》的編輯柯德馨,志趣相投的兩個人經(jīng)常在廣播站給大家打快板,并結成“水庫”良緣。
東圳水庫的碧水清潭,不僅是個人揮灑熱血青春的見證,也是黨團、干群甘于奉獻而凝結成生命源泉的豐碑。“白天揮汗修水庫,工余文體活動多”,工地上文體活動和后勤保障,處處體現(xiàn)著人文關懷,掃盲工作和業(yè)余教育也取得喜人成績,水庫建設期間共掃除文盲8000多人。同時涌現(xiàn)了許許多多的英雄模范,他們的故事都記錄在東圳水庫檔案館里,激勵后人。
東圳水庫首開新中國成立后莆田水利事業(yè)的先河,而后被莆田人民尊稱為“平民縣長”的原魯山主政期間,先后修建桂林山、徑里、海頭、沁后、紅山、群峰、東方紅、石塘等多座百萬立方米以上的水庫,并配套修建南北洋海堤工程及多個大型水閘工程,從根本上提升了莆田縣農(nóng)業(yè)基礎灌溉條件。
1961年11月,郭沫若為東圳水庫題詩云:北瀨飛泉今化龍,木蘭橫跨起長虹。九華鑿破壺公劈,天馬羈銜鳳漈通。名繼四陂成偉業(yè),澤流半島頌豐功。萩蘆南水東連海,萬頃田園灌溉中。
責任編輯:黃仙妹
- 最新莆田新聞 頻道推薦
-
莆田:女司機邊玩手機邊駕車 交警要求寫誠信2019-06-2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