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IT科技>科技數碼
分享

眾所周知,現在我們常見的條形碼是將寬度不等的多個黑條(簡稱條)和白條(簡稱空),按照一定的編碼規(guī)則排列成的平行線圖案,用以表達一組信息的圖形標識符,也可統(tǒng)稱為條碼。

條形碼可以標出物品的生產國、制造廠家、商品名稱、生產日期、圖書分類號、郵件起止地點、類別、日期等許多信息,因而在商品流通、圖書管理、郵政管理、銀行系統(tǒng)等許多領域都得到廣泛的應用。

天天掃人家 條形碼怎么來的你知道嗎?

條形碼碎片

或許我們大部分人對條形碼的認知,都僅限于結帳的時候掃過的那一下,但事實上條形碼在整個物流的過程中,從生產到運輸、倉儲、零售,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正是因為有條形碼的存在,實體的物品才能和電腦信息相連接,讓電腦知道目前每一樣物品的存貨有多少,售價是多少等等。

條形碼技術最早產生在二十世紀20年代,誕生于威斯汀豪斯的實驗室里。

一位名叫約翰?科芒德的發(fā)明家想對郵政單據實現自動分檢。他的想法是在信封上做條碼標記,條碼中的信息是收信人的地址,就像今天的郵政編碼。

為此,科芒德發(fā)明了最早的條碼標識,設計方案非常的簡單,即一個“條”表示數字“1”,二個“條”表示數字“2”,以次類推。

然后,他又發(fā)明了由基本的元件組成的條碼識讀設備:一個掃描器和一個譯碼器。掃描器能夠發(fā)射光并接收反射光,而譯碼器具有測定反射信號條和空的方法,以及使用測定結果的方法。

天天掃人家 條形碼怎么來的你知道嗎?

條形碼

科芒德的掃描器利用當時新發(fā)明的光電池來收集反射光。“空”反射回來的是強信號,“條”反射回來的是弱信號。

與當今高速度的電子元器件應用不同的是,科芒德利用磁性線圈來測定條和空。他用一個帶鐵芯的線圈在接收到來自空的信號的時候吸引一個開關,在接收到條的信號的時候,釋放開關并接通電路。開關由一系列的繼電器控制,并由打印在信封上條的數量決定。

此后不久,科芒德的合作者道格拉斯?楊,在科芒德碼發(fā)明的條形碼技術的基礎上作了些改進。

科芒德碼所包含的信息量相當的低,并且很難編出十個以上的不同代碼,而楊碼使用更少的條,但是利用條之間空的尺寸變化,就像今天的統(tǒng)一商品條碼(UPC碼)符號使用四個不同的條空尺寸。新的條碼符號可在同樣大小的空間對一百個不同的地區(qū)進行編碼,而科芒德碼只能對十個不同的地區(qū)進行編碼。

1949年,專利文獻中第一次有了諾姆?伍德蘭和伯納德?西爾沃發(fā)明的全方位條形碼符號的記載,在這之前的專利文獻中始終沒有條形碼技術的記錄,也沒有投入實際應用的先例。

伍德蘭和西爾沃的想法是利用科芒德和楊的垂直的條和空,在一片黑色的背景之上,有四根白色的棒子,其中第一根是定位用的,必需永遠存在。后面三根和第一根的距離固定,而它們的存在與否就等同于二進制的“0”和“1”。

在這個簡單的模型里,一共可以有七種不同的組合,但只要能增加白棒子的數目,就能容納更多的組合。

天天掃人家 條形碼怎么來的你知道嗎?

條形碼的發(fā)明

1970年,美國超級市場委員會制定出通用商品代碼UPC碼,許多團體也提出了各種條形碼符號方案。UPC碼首先在雜貨零售業(yè)中試用,這為以后條形碼的統(tǒng)一和廣泛采用奠定了基礎。

次年,布萊西公司研制出布萊西碼及相應的自動識別系統(tǒng),用以庫存驗算。這是條形碼技術第一次在倉庫管理系統(tǒng)中的實際應用。

1972年,蒙那奇?馬金等人研制出庫德巴碼,到此美國的條形碼技術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1973年,美國統(tǒng)一編碼協(xié)會建立了UPC條形碼系統(tǒng),實現了該碼制標準化。

同年,食品雜貨業(yè)把UPC碼作為該行業(yè)的通用標準碼制,為條形碼技術在商業(yè)流通銷售領域里的廣泛應用,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到了1974年,第一臺今日通用的UPC條形碼系統(tǒng)被裝設在美國俄亥俄州的一間超市里,而第一個通過的產品是一條十包裝的黃箭口香糖。

現如今,條形碼和自動識別系統(tǒng)和數據采集技術依然在全球范圍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責任編輯:海凡

最新科技數碼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情聚八閩,共啟新程!福建省姓氏源流研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