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資惟是廈門實驗小學六年級的一名學生,像他這樣“00”后的孩子幾乎沒正兒八經(jīng)地寫過信。不過,上周,在華僑博物院,他絞盡腦汁地要寫一封家書。
這位小男生以一個多世紀前被賣到南洋的一位“契約華工”的口吻,向“母親”敘述了自己的“悲慘遭遇”。從上周起,實驗小學六年級把課堂搬到博物館,開始本學期第一次“項目式課程”學習。實驗小學副校長劉勝峰說,“項目式課程”就是把學生帶到真實的場景中,進行以完成項目研究為任務的學習活動。
上周,李資惟和小伙伴們先是參觀了華僑博物院,接著,學生們分小組進行研究,研究是以任務來展開的,每個小組領到的任務不同,李資惟所在的小組要完成的是寫家書的任務,有的則要在南洋辦一份華文報紙,有的要辦一家店鋪,并制作出模型等等。所有的任務都要用到在博物館學習獲得的知識。
在實驗小學,六年級的孩子每學年有六次這樣在博物館上課的機會。華僑博物院院長助理賀春旎說,每次的課程都不同,譬如說,下個月,他們的上課地點是在嘉庚博物館,孩子們會通過一個擲骰子的游戲,來了解“南僑技工”返回祖國,投身抗日戰(zhàn)場的“勇者征途”。
劉勝峰說,事實上,在實小,“項目式課程”從三年級就開始了,只不過每個年級上課地點不同,三年級到植物園,四年級到藝術館,五年級到科技館。
在這所小學看來,“項目式課程”的好處在于,“在真實的場景里運用跨學科多維知識,解決真實性問題,發(fā)展孩子的真實性學力”。劉勝峰說,在這樣的課程中,學生無法用單一的學科知識來解決,需要綜合各學科知識、運用多學科思維解決問題,他認為,這樣“能更好發(fā)展孩子真實性學力”。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wǎng)登載內(nèi)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nèi)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lián)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大運河博物館規(guī)劃展陳方案出爐 力爭2021年底對外開放2019-03-27
- 泉企投資建設博物館方興未艾 傳播知識與美好事物2019-03-22
- 多款文物表情包走紅 回應:促使大家更了解文物本身2019-03-20
- 最新教育資訊 頻道推薦
-
澳維州推廣語言項目 幼兒園兒童可學習漢語普2019-04-0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