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教育頻道>教育資訊
分享

(原標題:大學生歷時4個月獨自探險 曾7天待在沙漠拍攝風景)

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5日電 (記者 李華錫 通訊員 高煒 侯沁伶)“我想做更深入的攝影,去偏僻荒涼沒有人去過的地方,拍些常人難以見到的場景和生活。”四川農業(yè)大學大四學生劉成蛟在2017年9月初,帶上攝影器材獨自從西寧出發(fā)去往格爾木,歷時120多天,游走在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qū)和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qū),用鏡頭記錄下他眼中的“外星公園”。

大學生歷時4個月獨自探險 曾7天待在沙漠拍攝風景

圖為劉成蛟近照。本人供圖

回到學校后,劉成蛟將照片整理成《外星公園》青海風光系類攝影作品。有學生表示,在翻閱劉成蛟的影集和日記時,仿佛真實地置身于中國西北邊陲,站在草墊上,耳邊是曠然的歌聲,余光有牧民的身影。

《外星公園》作品集中,“民俗”是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個部分,劉成蛟表示,還原真實的牧民生活是這次作品想要呈現(xiàn)的一個重點。為此,他早出晚歸,身臨險境,在野外探險,在牧民家生活,努力讓自己變成一個真正的草原人。

大學生歷時4個月獨自探險 曾7天待在沙漠拍攝風景

圖為劉成蛟《外星公園》攝影作品。本人供圖

在牧民孟大哥家借宿的一個月,讓他真正知道了什么是傳統(tǒng)的牧民生活:沒有悠閑自在,夏季有高溫和強烈的日照輻射,冬季是零下30℃的苦寒,幾百公里外放牧的草場四下無人,沒有信號。

劉成蛟說:“在我們看來這樣的生活不可思議,但在他們看來,嚴寒、游牧,甚至舉槍對抗偷獵者,都是真實生活的一部分。”

“長久以來養(yǎng)成的生活習慣讓他們豪放開朗,外人眼中的粗野在這里確實是天生天養(yǎng),自然又可愛。”劉成蛟受邀參加了一場傳統(tǒng)蒙古婚禮,他說,蒙古人的婚禮是豪放的,從凌晨開始就整夜不停地唱歌。

大學生歷時4個月獨自探險 曾7天待在沙漠拍攝風景

圖為劉成蛟《外星公園》攝影作品。本人供圖

這樣的儀式傳統(tǒng)中會持續(xù)三天三夜,“我堅持了一個晚上就臉色蒼白、腳步虛浮,他們卻可以一個哈欠都不打,真的讓人佩服。”豪放之外也有樸實溫情,在格爾木臨別時,借宿一家的孟大姐說:“小劉還沒有結婚,就像個孩子一樣固執(zhí),需要被人照顧。”這讓劉成蛟感動不已,只身一人在離家?guī)装俟锿鈪s覺得溫暖又幸福。

攝影集中所有的照片,拍攝時的快門速度加起來可能也就幾分鐘,但背后是作者無數(shù)小時的等待與忍耐,面對危險和惡劣環(huán)境的勇氣,以及與人的長期分離。

大學生歷時4個月獨自探險 曾7天待在沙漠拍攝風景

圖為劉成蛟《外星公園》攝影作品。本人供圖

在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qū)的獨自探險中,劉成蛟曾有7天時間待在荒無人煙的沙漠里。半夜有動物撓著車門,或聽見有動物爬到了車底,扒拉著車底盤。

夜晚氣溫零下30℃,劉成蛟沒帶夠厚衣服,而且由于拍攝需要與無人機操控不能戴手套,導致手指二級凍傷,鼻子凍傷,呼吸道凍傷。嚴寒的夜間氣候考驗的不僅是人體,還有攝影器材。

為完成星空的延時拍攝,他不得不利用體溫輪流溫暖四塊電池,但暖了半小時的電池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甚至堅持不到一分鐘。探險日記中,劉成蛟寫道:凍傷的呼吸道干澀,疼痛,癢,直到咳出了血,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趕緊加速離開了這個讓人向往又有些懼怕的地方。

大學生歷時4個月獨自探險 曾7天待在沙漠拍攝風景

圖為劉成蛟《外星公園》攝影作品。本人供圖

從沙漠出來后由于凍傷,他在格爾木市人民醫(yī)院住院三天才基本痊愈,之后特意購置了御寒裝備以防再次凍傷。

《外星公園》攝影集的前言中有這樣一段話:這些用汗、用血換來的照片,不僅僅是展示青海的風貌,探索這片人煙稀少、與世無爭的土地,更是表達自己對攝影的態(tài)度。

責任編輯:唐秀敏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lián)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最新教育資訊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福州老人替父輩臺灣老友掃墓70多年 一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