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墻黛瓦,穿過一條水泥小徑,一處看上去并不起眼的院落呈現在我們面前。這里是華漕鎮(zhèn)社區(qū)學校,一樓的最北間就是張海民的工作室,一個現如今鮮為人知的非遺工藝就隱藏在這里——犀皮髹(xiu)。
非遺技藝深藏社區(qū)
犀皮髹(xiu),也就是犀皮漆,又稱犀皮、西皮、虎皮漆、波羅漆。據文獻記載,此技法起于唐朝,在宋朝時十分流行,制作出的圖案取決于表面起皺和點紋高低起伏的變化。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通俗點說,“漆器”就是用漆涂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等。
張海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40年前,他進了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跟著老師傅學做漆器,幾十年的時間,小張變成老張,很多瀕臨失傳,或者已經失傳的工藝在他的手上又“復活”起來。
工作室面積很大,房型方正,坐北朝南,采光也極好!聽老張說,這里本來是一個教室。房間里整齊分列六張大案,這就是老張的工作臺。房間里貼墻擺著幾個大玻璃柜,里面陳列著一些老張得意的作品。有食盒、盤子、花瓶,給這些東西做漆,對老張來說手到擒來。
張海民說:我可以敲出顆粒狀,顆粒狀有大小,分好幾層,我用篩子來分。最細的有粉末,比方說用在這個花瓶上,我就是用粉末了,比方說做在佛像上,就用顆粒狀,做在盒子上,是平面的,就要用平的了,比如采用貝殼這些東西。
十幾道重復工藝呈現驚人作品
老張說,犀皮髹飾的基本原理,就是用純天然的樹漆,將不同色彩的寶石顆粒粘在器物的表面,然后將器物不斷打磨,直至因碎石而凹凸不平的表面重又回復到平整的狀態(tài)。重復幾次甚至十幾次同樣的工序,最后,再在這層礦物色彩的外面均勻刷上一層清漆,既為增加亮度,也為保護色彩不會脫落,一件作品便算是完工了。
圖說:各類犀皮髹作品
始終如一的匠心傳承
張海民說:每一件東西設計出來之后,我腦子里面就在想,用什么樣的顏色,用什么樣的材料來給它搭配,讓它更加華麗,把這個傳統(tǒng)工藝和文化,結合起來,成為我們這一代人能夠留下一點東西來。
施梅作為老張現在唯一的學生,已經從事了近兩年的漆器學習,因為熱愛手工藝,她從清閑優(yōu)渥的生活里走出來,進到老張的工作室。
施梅說:后來知道漆器來源于中國,而且當時只是單純的想做漆,因為我想做一個漂亮一點的表面。后來認識了張老師,我沒想到還可以做成這樣紋理的東西。最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不可預測性,就像我做這個東西,紋理、基底效果把它堆砌出來了,但最后呈現出什么效果完全不知道。
采訪中,老張還從一個大柜子里拿出他的寶貝們,整整幾大盒的石頭。每一小粒石頭仔細看,都自帶天然的紋理,當它們日后被鑲嵌進作品時,便成為作品表面千變萬化效果的關鍵。
圖說:老張寶貝的各色砂石
此外,老張還自認為是創(chuàng)新家,探索了許多新的樣式:竹節(jié)做底的手鐲,門的把手等等。不過,四十多年來,對老張來說,要想把自己手里的這門手藝傳承下去,還是有許多的困難。
圖說:竹節(jié)手鐲
張海民說:希望有了,我肯定還是要堅持下去,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把這個傳統(tǒng)工藝能夠產業(yè)化,能夠社會化,人家都知道中國有這一門傳統(tǒng)工藝,失傳了幾百年的東西能恢復出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智力活動的成果,是研究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但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也面臨著嚴峻的形勢,然而正是有了這些堅守技藝的人,我們國家這些難以尋覓的老手藝才能代代傳承。
責任編輯:趙睿
- 非遺景泰藍 將走進老字號博物館2018-12-29
- 四川高校非遺工藝校企研習基地落戶成都地標景區(qū)2018-12-29
- 傳承非遺之美 追逐文化之根2018-12-29
- 非遺文化進校園 把內畫、烙畫等民間非遺項目引入教學中2018-12-29
- 贛州會昌畬族的非遺“擺字龍燈”2018-12-29
- 漳州持續(xù)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學生表示“很有趣”2018-12-28
- 浙江非遺傳承人“經驗之談”解非遺進校難題2018-12-28
- 《匠人與匠心》探秘非遺 四大國石之雞血石2018-12-28
- 候選非遺傳承人:40年扎根鄉(xiāng)土,傳承傳統(tǒng)又大膽創(chuàng)新2018-12-28
- 集100余項民間工藝 浙江嵊州再掀“非遺熱潮”2018-12-27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全國政協(xié)主席會議建議明年3月3日召開全國政協(xié)2019-01-0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