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海峽網>專題地圖>專題要聞
分享

人民網廈門7月19日電 (記者林盈)網絡文明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互聯(lián)網正成為凝聚各方共識,促進各界交流的重要手段。近幾年,網絡在工作與生活中的比重逐年攀升,以網絡為媒介的兩岸互動越來越密切。在網絡推進兩岸和平發(fā)展、融合發(fā)展的重要場域中,作為“網絡原住民”的“網生代”青少年成為生力軍。

臺灣學者馬彥彬:利用“網絡原住民”“天然融”優(yōu)勢  促進兩岸融合發(fā)展

陽光學院兩岸融合發(fā)展研究院院長、臺灣學者馬彥彬作主旨演講。人民網攝

鄉(xiāng)愁跨海峽,網絡近人心。互聯(lián)網時代,如何為“網生代”構建健康、有序、安全、清朗的網絡空間?如何發(fā)揮“網生代”力量,增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在7月19日舉行的2023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海峽兩岸青少年網絡素養(yǎng)建設論壇上,陽光學院兩岸融合發(fā)展研究院院長、臺灣學者馬彥彬分享了他的理解。

如何提升島內臺青對惠臺政策的共鳴感?

馬彥彬提出,要更好地應用網絡來爭取共鳴,例如,在“小故事”里說“大時代”,鼓勵兩岸青年通過共同喜愛的網絡社交平臺互動連結,利用元宇宙等虛實結合的方式縮短現(xiàn)實距離,增進互動。

“島內臺青也經常使用抖音、小紅書,兩岸青年在網絡上同樣喜歡耍帥??帷弁嫔谱?,這是天然的融合連結點。”馬彥彬建議,要善用信息新科技,更勇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提升兩岸青年之間正向的網絡互動,在邁向融合發(fā)展的進程之中進一步推動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馬彥彬說,兩岸青年的文化差異沒有想象中的大,年輕人自有年輕人的交流方式,“網絡原住民”的身份是相互融合的天然基礎,虛擬空間會影響年輕人的認知和認同,讓兩岸“網絡原住民”成為兩岸“天然融”的新世代,這種“天然融”將是兩岸融合發(fā)展的新動力與新希望。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銀醫(yī)攜手綻芳華,僑韻傳承譜新篇——廈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