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海峽網(wǎng)>新聞中心>福建頻道>福州新聞
分享

《〈福州古厝〉序》中提出:“保護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傳統(tǒng)風貌和個性”。作為第44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的承辦地,福州立足古厝特色,以“世遺大會”為契機,將福州古厝的影響力與城市發(fā)展機遇緊密結(jié)合。閩都古建筑是福州歷史文化的實證,福州市委宣傳部特別推出“喜迎世遺大會,走進閩都文化”系列報道,邀請福州本地專家學者講述福州故事,傳遞閩都文化。今天推出第五篇,敬請持續(xù)關(guān)注。

《董奉與杏林》

作者:林如求

“杏林”是傳統(tǒng)中醫(yī)的代名詞,充滿了詩情畫意,國人對它并不陌生。但真正知道杏林的來歷,并且知道出典與福州的長樂有關(guān)的人其實并不多。

杏林的始祖是董奉。他是1800 多年前的漢末三國時代的名醫(yī),出生在侯官縣董墘(一說董厝)村,就是現(xiàn)在福建長樂市古槐鎮(zhèn)青山村。村后有一座大山,山上還有“漢董奉煉丹處”的古跡,后人為紀念董奉,稱之為董奉山。明代“閩中十才子”之一的林鴻曾作《董奉山》一詩:“吾嘗慕康樂,愛入名山游。名山不易得,何必談瀛洲。董峰高峨峨,仙子居上頭。白鶴去不返,黃茅翳丹邱。下接渤澥流,上接白云浮。陰壁耀海日,寒枝掛獼猴。幽尋豈不遠,逸興隨去留。仙人未可期,空山春復秋。”此山現(xiàn)在已辟為董奉山國家森林公園,山麓建起了董奉草堂、南雅堂、百草園等紀念性建筑群。

董奉,字君異,號拔墘,與南陽的張機(張仲景)、譙郡的華佗齊名,并稱“建安三神醫(yī)”。在官修的《后漢書》、《三國志》中均有華佗傳,張仲景著有《傷寒論》等經(jīng)典中醫(yī)名著傳世,后人可以借其書以研究其人。但只有董奉,國史既無傳,又無個人著作名世。他的空白,后人主要是從晉朝的煉丹術(shù)士、醫(yī)學家葛洪的《神仙傳•董奉》以及地方志有限的零星記載中,尋覓他的蹤跡。

董奉所處的時代是個群雄逐鹿的亂世。雖說“亂世出英雄”,其實更多的卻是苦難。董奉選擇做一個醫(yī)生,秉持“不為良相,便為良醫(yī)”的儒家濟世理念。據(jù)記載,董奉似乎精于養(yǎng)顏保健之術(shù)。葛洪《神仙傳》記載,當時有個“少年”在侯官縣當縣令,第一次見到董奉時,董奉年已“四十余”歲。過了“五十余年”,董奉此時當近百齡,這個縣令已經(jīng)“皓首”——頭發(fā)白了。董奉卻“顏貌一如往日”。葛洪說董奉“在人間三百余年乃去,顏狀如三十時人”。這種說法猶如“彭祖活八百歲”之類,恐怕只能算是“小說家言”了。

根據(jù)《神仙傳》,董奉到過交州,即現(xiàn)在的兩廣、越南一帶,后來居住在江西的廬山下。據(jù)今人陳琨等人的研究,董奉是經(jīng)閩南到交州又到廬山的,后來還到過浙江、南京一帶,所以在鳳山、義安等地還留下他的遺跡。不容置疑的是,董奉的醫(yī)術(shù)著實異常精湛,《神仙傳》記述有董奉幾個治病的案例,如“妙手活燮”,說“士燮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死已三日。奉時在彼。乃往與藥三丸,內(nèi)(納)在口中,以水灌之,使人捧舉其頭,搖而消之。須臾,手足似動,顏色漸還,半日乃能起坐,后四日乃能語”云云。士燮這病有點像腦梗塞或腦溢血,中醫(yī)用活血化瘀之法,有時也能治好,相信這事是真的。這段記載,裴松之后來為《三國志• 士燮傳》作注時亦予以采錄,只是文字略有差異?!渡裣蓚鳌愤€說了一個“敷浴治癘”的故事,說董奉“后還豫章,廬山下有一人中有癘疾垂死,載以詣奉,叩頭哀求之。奉使病人坐一房中,以五重布巾蓋之,使勿動”。病者只覺“有一物來舐身,痛不可忍,無處不咂”,“良久物去,奉乃使往池中,以水浴之,痛即止。二十日皮生即愈,身如凝脂”。這種換皮術(shù)頗令人驚詫,但不知其中玄妙。這前一例可謂起死回生,后一例可謂圣手回春,都是醫(yī)界最難以企及的診治效果。據(jù)《神仙傳》,董奉也很懂氣象,如“草堂求雨”故事:“后忽大旱,縣令丁士彥議曰:‘聞董君有道,當能致雨。’乃自赍酒脯見奉,陳大旱之意。奉曰:‘雨易得耳!’因視屋曰:‘貧道屋皆見天,恐雨至何堪?’令解其意,曰:‘先生但致雨,當為立架好屋。’明日,士彥自將人吏百余輩運竹木,起屋立成。方聚土作泥,擬數(shù)里取水。奉曰:‘不需耳,暮當大雨。’乃止。至暮即大雨,高下皆平,方民大悅。”故事里的董奉很有幽默感,暗示縣令給他修屋做交換條件,縣令也知趣可愛。就連娶老婆,董奉也與眾不同,同書“斬鼉除魅”的故事說:“解縣令有女為精邪所魅,醫(yī)療不效,乃投奉治之,若得女愈,當以侍巾櫛。奉然之。即召得一白鼉,長數(shù)丈,陸行詣病者門,奉使侍者斬之,女病即愈。奉遂納女為妻,久無兒息。奉每出行,妻不能獨住,乃乞一女養(yǎng)之。”《廬山志》卷七還載有“潯東斬蛟”故事:“潯陽城東門通大橋,常有蛟,為百姓害,董奉治之,少日見一蛟死浮出。”這些故事雖說神話與靈異的成分居多,卻真切地反映了古人對董奉的崇拜,他們把董奉的故事披上神話的薄紗以申敬仰思慕之情,就像張仲景、華佗等名醫(yī)被神化的故事一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董奉最為后人贊揚和稱道的卻是“杏林”的故事。葛洪《神仙傳》說他:“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獸,游戲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耘治也。”董奉不貪財,給人治病唯須栽杏,實在是個極富詩意的境界。試思“二月春光鬧杏花”,杏林里萬株一片,錦霞亸地,何等縟鬧?大人小孩笑語其中,飛禽走獸游戲其間,誠可謂人間仙境,世外桃源也!這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在林中設一草倉,貼出告示:“欲買杏者,不需報奉,但將谷一器置倉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完全像現(xiàn)在的無人售貨商店。因為沒有監(jiān)督,難免就有貪便宜的人采取少放米多取杏的伎倆。神奇的是,杏林中就有老虎咆吼著追趕出來,貪便宜的人嚇得屁滾尿流落荒而逃,杏子丟了一地也顧不得撿拾,但回家再量一下剩杏的數(shù)量,竟恰好與所放谷子多少相當。而對于公然偷杏的人,“虎逐之到家,嚙至死。家人知其偷杏,乃送還奉,叩頭謝過,乃卻使活。”這個“虎守杏林”的故事被神化的痕跡很明顯。傳說中,這只懂得懲惡的老虎也是董奉救的。此虎獵食未吐骨頭,鯁在喉嚨,痛苦異常,便向董奉求救。董奉在胳膊上套了一個竹筒做保護,把手伸進虎口里,幫助老虎取出卡在喉嚨的骨頭,老虎便得救了。這個竹筒后世演變成游鄉(xiāng)郎中套在手掌上的環(huán)鈴,醫(yī)界稱之為“虎掌”。可貴的是,董奉把用杏子交換來的谷子用在“賑救貧乏,供給行旅不逮者”身上,每年多達“二萬余人”。董奉治病不收錢,唯需栽杏和“貨杏易谷”,以賑貧乏,其廣施博愛的醫(yī)家美德可謂極矣!這就是董奉獨創(chuàng)的杏林醫(yī)德和杏林精神。

董奉“羽化”后,人們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這位妙手仁心的蒼生大醫(yī),“杏林”一詞遂成醫(yī)家專用名詞。自古醫(yī)家以位列“杏林中人”為榮,醫(yī)著以“杏林醫(yī)案”為藏,醫(yī)技以“杏林圣手”為贊,醫(yī)德以“杏林春暖”為譽,醫(yī)道以“杏林養(yǎng)生”為崇。從此,董奉的“杏林”佳話不僅成為民間和醫(yī)界的美談,而且成為歷代醫(yī)家激勵、鞭策自己努力提高醫(yī)技、解除病人痛苦的典范。唐代的謝景先以醫(yī)技聞名。他在董奉杏林故地建立草堂,為百姓治病。明代名醫(yī)郭東也曾效仿董奉,在他所居的山下,種杏千余株成杏林。蘇州名醫(yī)鄭欽諭,庭院也設杏圃,病人饋贈的物品多拿去接濟貧民。元代名醫(yī)嚴子成,在書畫家趙孟頫病危時將他治愈,趙孟頫特意畫《杏林圖》相贈。因為董奉也煉丹,以丹藥治病,故在民間,董奉被百姓尊為仙師,在許多地方,如福州、臺灣乃至日本,都有不少祭拜董奉的宮觀,如“救生堂”之類,里面祭祀的主神就是董奉仙師。歲月流逝,在口口相傳的佳話中,董奉竟成“神”人,杏林也成圣地。

董奉創(chuàng)立的杏林美德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綿延不斷的一個文化因子。在古人的詩歌中,可謂津津樂道,如李白的“禹穴藏書地,匡山種杏田”(《送二季之江東》),杜甫的“香爐峰色隱晴湖,種杏仙家近白榆”(《大覺高僧蘭若〈和尚

去冬往湖南〉》),王維的“董奉杏成林,陶潛菊盈把”(《送張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韻》),明代唐寅的“人來種杏不虛尋,仿佛廬山小徑深”(《燒藥圖》)等等,其中的“種杏”、“杏田”等所指的都是董奉杏林的佳話。明清時不少詩人甚至直接以杏林和董奉為詩題,表達對董奉和杏林的懷念與追慕。如李時勉的《杏林》詩:“山邊種樹繞林垌,幾處曾看此獨名?;ń帣诖河觎V,陰浮苔徑午風清。巖前虎臥云長滿,樹底人來鳥不驚。遺跡尚存仙路杏,只應懷古獨含情。”羅汝敬的《杏林》:“董仙學仙種杏樹,杏樹成林董仙去。錦霞亸地五更風,玉顆垂空半秋雨。藥爐丹灶封綠苔,虎臥林間呼不來。空山何處尋行跡,東風唯見杏花開。”還有曾綮的《董奉杏林》:“董仙昔日家何處,云在芙蓉峰下住。當時種樹盡成林,歲歲開花千萬樹。藥爐九轉(zhuǎn)成丹砂,乘云飛上太清家。回看杏樹宛如昨,東風處處蒸紅霞。春云壓地花為屋,秋實連山虎收谷。卻笑蘇耽梏井泉,一酌寒流不堪掬。”清代征士放的《杏林詩》:“吾亦知醫(yī)術(shù),平生慕董君。藥非同市價,杏以代耕耘。山下虎收谷,溪邊龍出云。芳林伐已久,到此仰余芳。”這些詩不僅表達了對董奉的崇敬之情,而且描繪了杏林仙境的獨特風光和詩人的超然感受,再現(xiàn)了杏林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人之間信任互動的美好情景。

杏林花發(fā),甘雨回春。杏林文化所體現(xiàn)的是根植于大眾心中的美好寄托與追求,是醫(yī)德、醫(yī)技的最好表達,是強勁的民族文化的詩意體現(xiàn)。今天,當我們仰望杏林中高聳的董奉像,會感覺董奉猶如巍峨的高山,景行行止,又似涓涓細流,潤物無聲。董奉是個永生的靈魂,也是人類大愛精神的化身。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增值稅發(fā)票數(shù)據(jù)折射出經(jīng)濟運行呈現(xiàn)六方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guān)注海峽網(wǎng)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nèi)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wǎng)(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quán)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wǎng))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quán),未經(jīng)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quán)說明| 海峽網(wǎng)全媒體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wǎng)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