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了用人單位的邀請,辭去原職后千里迢迢趕去入職,卻被用人單位以“崗位不匹配”為由拒之門外,這樣的臨時變卦需要承擔責任嗎?辭職后的損失又該由誰買單?近日,福州市鼓樓區(qū)人民法院審理了這樣一起締約過失責任糾紛。
原來,曾在北京工作的徐某在求職過程中與福州的A公司人資經理添加微信好友,準備應聘A公司的運營經理崗位。微信溝通中,人資經理確認了徐某試用期薪資為12000元/月,并承諾“領導說來了即可辦入職”,要求徐某攜帶離職證明赴福州就職。
于是,徐某依約辭去在北京的工作。然而,抵達福州后,A公司卻以“崗位不匹配”為理由拒絕錄用徐某。經勞動仲裁未果,徐某將A公司訴至法院,要求A公司承擔締約過失責任,賠償北京往返福州的路費、住宿費、徐某辭去原工作后短期失業(yè)的收入損失。
鼓樓法院經審理認為,A公司在招聘平臺上發(fā)出招聘新員工需求,其工作人員也曾就招聘事宜多次與徐某進行溝通,且經過面試、復試等流程,就入職相關事項達成一致意見。給出入職承諾后僅7天就作出不能辦理入職手續(xù)的表示,違反了基本的誠實信用原則,應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以當事人的信賴利益為限。所謂信賴利益的損失,通常指一方因信賴合同的成立和有效,但由于合同的不成立和無效的結果所蒙受的利益損失。本案中,徐某因A公司的入職承諾從原公司辭職,在1個月后才入職其他公司。對于徐某提出的訴訟請求,法院綜合考慮A公司拒絕錄用徐某的時間、徐某實際入職其他公司的時間等因素,酌定A公司賠償徐某1.5個月的工資損失,參照A公司承諾的試用期12000元/月的工資標準計算。此外,A公司還需賠償徐某因準備入職從北京往返福州的交通費用,以及住宿費用。
鼓樓法院法官表示,當事人為締結契約而接觸磋商之際,相互間就建立了信賴關系。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應謹慎作出入職承諾,一旦達成入職合意,就不應隨意反悔。在求職過程中,求職者也應注意留存溝通記錄等證據(jù),以便在權益受損時能夠有效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記者 阮冠達)
責任編輯:趙睿
- 女子家暴后投毒丈夫被判刑3年半 法官呼吁合法維權2025-07-14
- 結婚一年離婚陪嫁40萬被認定為共同財產,法院這樣判2025-07-14
- 結婚一年就離婚,40萬陪嫁成共同財產?法院判決引熱議2025-07-14
- 結婚一年離婚陪嫁40萬被判共同財產:法律如何界定贈與歸屬?2025-07-14
- 閩清法院審結一起民間借貸糾紛案件2025-07-10
- 再婚男給前妻兒子轉300萬被現(xiàn)任起訴 法院這么判2025-07-10
- 公司違反法定程序分紅 三股東被判退款付息2025-05-15
- 7歲男孩未入學 法院發(fā)出家庭教育指導令2025-05-07
- 崗前培訓期間受傷能否算工傷?法院:存在勞動關系,可認定為工傷2025-05-07
- 省法院通報2024年全省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工作情況2025-04-27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中美兩國合唱團參訪大美榕城:感受千年文脈 2025-07-1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