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wǎng)1月8日訊(本網(wǎng)記者 盧金福 陳瑋)近日,福州公布了首批10家“臺胞尋根示范點”名單,分為血緣類、文緣類、法緣類三大類。其中,血緣類4家:嚴復故居、林則徐出生地、陳氏五樓、林森故居;文緣類5家:福州文廟、陳靖姑故居、閩臺閩王文化園、張真君祖殿、福建都城隍廟;法緣類1家:鼓山涌泉寺。
據(jù)介紹,福州市組織開展福州“臺胞尋根工程”工作,充分挖掘福州市同臺灣地區(qū)在血緣、文緣、法緣等層面的密切聯(lián)系,進一步發(fā)揮閩都文化在閩臺人文交流中的情感紐帶作用,助力建設(shè)兩岸融合發(fā)展示范區(qū)。
讓我們細數(shù)這些地方和臺灣有何淵源?
一、血緣類
嚴復故居
嚴復故居 圖片來源:福州晚報
嚴復故居位于中國歷史文化街區(qū)——福州三坊七巷的郎官巷,該故居現(xiàn)辟為展廳,圖文并茂介紹嚴復的人生經(jīng)歷。今年是嚴復誕辰170周年,他是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翻譯家、教育家,用《天演論》等一系列譯著,喚起國人救亡圖存意識,被譽為“中國西學第一人”。
嚴復的三兒子嚴琥與臺灣板橋林家姑娘林慕蘭結(jié)為夫妻,這使得嚴復子孫后裔跨越海峽枝繁葉茂?;钴S在政界、商界、文教界的嚴林兩家后裔,至今仍在為兩岸的和平發(fā)展作貢獻。嚴復在臺灣的孫女嚴倬云熱心社會公益,開辦孤兒院、創(chuàng)立醫(yī)院、幫助貧病殘障,積極推動兩岸婦女界的交流與合作。嚴倬云的丈夫辜振甫曾任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與汪道涵先生一道留下了“汪辜會談”這一在兩岸關(guān)系發(fā)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頁。
林則徐出生地
林則徐故居。(林則徐紀念館供圖)
林則徐出生地位于福州市中山路19號(原左營司9號),出生地及幼年成長的地方。沿著中山路走進林則徐出生地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郁郁蔥蔥的小公園,中央豎著一尊兩米多高的紀念碑,這座石碑叫作“林則徐星”,記載著一顆以“林則徐”為名的小行星的故事。
在林則徐眼中,臺灣是九閩之一,也就是家鄉(xiāng)的一部分,雖然長期在外為官,始終以鄉(xiāng)情關(guān)注臺灣,在詩文、書信、日記、著作中留下一些接觸臺灣的人與事,觀察臺情和兩岸關(guān)系的記述。林則徐有不少后人在臺灣。
陳氏五樓
陳寶琛故居 圖片來源:《螺洲鎮(zhèn)志》
陳氏五樓也稱“陳寶琛故居”,位于螺洲店前村流水角江邊,始建于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是清代宣統(tǒng)帝溥儀的太傅、福州新式教育奠基者之一的陳寶琛遭貶回鄉(xiāng)開始興建的,至民國初竣工。五座樓都有個動聽的名字,按建筑時間先后依次是賜書樓、還讀樓、滄趣樓、北望樓和晞樓,總占地面積4113平方米,為中西合璧的建筑,集南方私家園林意味和北方庭院風格于一體。
清光緒十一年七月,陳寶琛應(yīng)臺灣巡撫劉銘傳之邀赴臺北游覽,結(jié)識了臺北望族“板橋林”林維源及其侄林爾康,雙方一見如故,后陳寶琛作主將胞妹即陳承裘的次女陳芷芳嫁給了林爾康。林爾康去世時,陳寶琛的夫人王眉壽赴臺致祭,她當時懷有身孕,遇到了同樣懷有身孕的陳芷芳,兩人特別投緣,當下指腹為婚。后來王眉壽生下陳寶琛的四女陳瑜貞,瑜貞成人后依照當年約定嫁給了林爾康的次子林熊祥,她兒子林衡道是臺灣著名歷史學家。
林森故居
林森故居 圖片來源:福州新聞網(wǎng)
林森故居位于閩侯縣祥謙鎮(zhèn)鳳港村,原為明代建筑,1990年,族親及里人籌資修建。為單進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面闊三間,進深四間,穿斗式木構(gòu)架,雙坡頂,兩邊為磚墻。
林森于1869年出生在閩侯尚干一個平常農(nóng)戶家里,他自幼居于福州,入英華學堂。1903年,旅滬福建學生會在上海三山會館正式成立,福建籍的有志之士有林述慶、林覺民、林文、方聲洞等,林森任會長。他參與了辛亥革命、護法運動,支持抗戰(zhàn),長期擔任國民政府主席。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拋棄了臺灣軍民,臺灣軍民為抵抗日軍,自發(fā)組織并投入到戰(zhàn)斗中去,而當時正在臺灣求學的林森也加入了抗日陣營。臺灣抵抗失敗后,也是看清廷腐敗無能不可救藥以后,林森開始開展反清活動,戊戌變法失敗,他被列為抓捕對象,無奈再次渡海回到臺灣,避過風頭后,才再次回到內(nèi)地。林森對臺灣有著特殊的感情,臨終的時候,還再三囑托蔣介石一定要光復臺灣。
二、文緣類
福州文廟
福州文廟 圖片來源:福州晚報
福州文廟,俗稱孔廟、“圣人殿”,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圣廟路北側(cè)。始建于唐初,唐大歷八年(773)從福州城西北移建到現(xiàn)在的圣廟路。占地7552平方米,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文廟主體建筑大成殿具有清代古樸典雅的特點,建筑用材碩大,保存完好。大成殿、藻井、月臺體現(xiàn)本地特色,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
古代考試有4個級別,從童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婆e考試也加強了臺灣與大陸的聯(lián)系。 康熙收復臺灣時,福州文廟是省廟,無論是泉州漳州還是臺灣的考生,都要從各地匯聚到福建的省會福州來考試,拜訪省城文廟。2014年,首屆海峽兩岸聯(lián)合祭孔大典在福州文廟舉行,兩岸齊聚共祭孔子誕辰2565周年紀念日,這是海峽兩岸第一次聯(lián)合舉行的祭孔典禮,也是福州文廟60年來最大規(guī)模的祭孔典禮。
陳靖姑故居
陳靖姑故居 圖片來源:福建日報
陳靖姑故居位于福州市倉山區(qū)工農(nóng)路76號,系順天圣母陳靖姑的出生地。據(jù)《閩都別記》中記載“夫人臨盆時,景云覆室,紫氣盈庭,閭里稱其,引為吉兆”?,F(xiàn)存故居為2016年翻修,占地300多平方米,小巧典雅,現(xiàn)存正殿、龍泉古井、牌坊、山門等建筑.
陳靖姑被譽為“救產(chǎn)、護胎、佑民”的“婦女兒童保護神”,其文化信俗遍及海峽兩岸及東南亞等地,至今在世界各地的分爐宮廟有5000多座,信眾達1.2億人。其中,僅臺灣地區(qū)就有主祀陳靖姑的宮廟500多座、配祀宮廟3000多座,信眾逾千萬人。
閩臺閩王文化園
閩王陵園閩王紀念廣場 圖片來源:福州新聞網(wǎng)
閩王文化園位于新店鎮(zhèn)斗頂村蓮花峰斗頂山南坡,由王審知墓、閩王紀念館、閩王紀念廣場組成。據(jù)史料記載,唐朝末期由于朝廷政治腐敗,河南固始人王審知三兄弟南遷福建,建立閩國,成為五代十國之一,是福建王姓的總開山祖,史稱開閩王氏。王審知主政福建之時,八閩大地告別“蠻荒海隅”,出現(xiàn)了“時和年豐,家給人足”的升平景象,王審知由此被尊為“開閩第一”,后世稱之為“開閩王”。
明清時期,“開閩王氏”后裔開始遷居臺灣。剛開始時以姓氏為紐帶抱團拓墾,后來更演化為一種信仰,一種文化,深植入血脈中,串聯(lián)成生命中最赤誠的羈絆。目前,島內(nèi)“開閩王氏”子孫宗親約有50萬人,分居在臺北、臺中、高雄等多個縣市。
張真君祖殿
張真君祖殿 圖片來源:福州晚報
走近張真君祖殿,只見其坐北朝南,正面是禇紅色牌樓式磚墻,大門上直書“奉旨祀典”,下橫書“張真君祖殿”貼金匾額,十分醒目。大殿內(nèi)依序有藻井戲臺、供采光的雨蓋天井、廊廡、正殿,為“重檐歇山頂,抬梁穿斗式”構(gòu)架,中祀張真君神像。殿宇規(guī)模宏偉,雕梁畫棟,是珍貴的福州道教文化勝跡。
明清年間,信奉張真君的商人們作為傳播主體之一,將張真君信俗傳入臺灣。清末,張真君祖殿成為由商人子弟組成的道教斗堂——浣心堂的祖堂,張真君斗堂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吳可珍后赴臺灣創(chuàng)辦了臺北三奶宮斗堂濟功會。
張真君信俗在島內(nèi)不斷衍播,臺灣專祀張真君的宮廟有60余座,而被家壇供奉及作為道教神廟陪祀的宮廟則不計其數(shù)。因明武宗敕封“法主”神號,民間又稱張真君為“法主公”。在臺灣,每年法主公的誕辰祭日都要舉行盛大的迎神會,稱為“大龜會”。
福建都城隍廟
福建都城隍廟 圖片來源:東南網(wǎng)
位于福建福州鼓屏路省衛(wèi)生廳附近,巷口處的“城隍廟官地碑”尤為醒目。殿宇有兩座,一前一后,均為上下層結(jié)構(gòu)。前殿供奉都城隍、都城隍夫人及其他神明,后殿供奉三清道祖、文昌帝君、臨水夫人等神明。
地處福州的福建都城隍廟歷史悠久,鼎盛時期管轄“十二府州”,其中就有“臺灣府”。據(jù)《澎湖馬公城隍廟志》記載,臺灣有95座大小城隍廟,均奉福建都城隍為祖廟。臺灣與福建城隍一脈相承,香火同爐,同根同源,福建都城隍祖廟成為連接臺灣信眾鄉(xiāng)情的重要紐帶,兩岸開啟民間交往后,臺南、南投、新竹等地的臺灣信眾紛紛組織進香團來福州尋根謁祖,并晉謁福建都城隍廟。與此同時,福建都城隍廟也經(jīng)常組團赴臺灣參訪交流,受到島內(nèi)信眾熱情接待。
三、法緣類
鼓山涌泉寺
福州鼓山涌泉寺 圖片來源:東南網(wǎng)
福州鼓山涌泉寺被譽為“閩剎之冠”,是明清以來東南禪宗的重要道場。寺院建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前為香爐峰,后倚白云峰,有“進山不見寺,進寺不見山”的奇特建筑格局,涌泉寺始建于783年,初名華嚴寺。
在明清,大批閩人入臺,將佛教傳入臺灣。連橫《臺灣通史》指出:“(臺灣)佛教之來,已數(shù)百年,其宗派多傳自福建。”2017年,鼓山在臺法系觀音山凌云寺、大湖山法云寺、月眉山靈泉寺、大崗山超峰寺回山禮祖,在涌泉寺留下石刻“法脈永系,登傳寶島”,立于寺左通往靈源洞的路旁。這四所寺院正是早期臺灣佛教的四大法脈,均與涌泉寺緊密相連。
責任編輯:莊婷婷
- 國際銳評|對臺軍售遭反制,這些信號很明確2024-01-09
- 福儲益鳳物流產(chǎn)業(yè)中心(一期)開業(yè)或為福州物流業(yè)注入新血脈2024-01-09
- 福建福州:冬日“福道+水杉”景色引客來2024-01-09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